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独立从事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的研究、教学和其他实际业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硕士生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信息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必须通过六级,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高级管理工作之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1.公共课(6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英语 4学分
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25学分)
经济计量学 4学分
数据库设计 3学分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3学分
*计算机网络技术 3学分
信息安全技术 2学分
电子商务技术 2学分
数据挖掘技术 2学分
*软件工程 2学分
*MIS与DSS理论与实践 2学分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2学分
其中:带“*”号的课程为学位课,成绩必须在80分(含80分)以上。
3.指定选修课(4学分)
管理决策分析 2学分
信息技术专题 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要求至少选4学分)
由研究生任选2门,从学校硕士生任意选修课目录中选修,共4学分。
5.跨专业选修课(不计应修学分内)
6.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应修的总学分为39学分。对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阶段的主干专业课至少3门,如:数据结构、C++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不计学分,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五、考核方式
1.研究生所修课程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2.课程考核可以用笔试、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但要经导师组长同意后实施。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培养工作遵循下列原则:
1.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2.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3.在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主,课题教学为辅。导师要启发、引导、解惑、把关。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个人才能和特长。
4.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七、学位论文
1.硕士生在课程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认真审核后,方能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撰写论文,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首先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四学期的期中进行。由导师组组织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审议,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论文的调查、资料收集与撰写工作。
3.完成学位论文至少用一年左右时间。研究生导师要审阅初稿、修改稿,最后定稿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论文格式》要求编印。
4.在提交硕士论文前,每名硕士生须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5.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进行。
八、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教学实践等,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2.实践活动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其中的一项或二项。可到一个对口单位或者协助导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至少完成540小时的实践工作(按90天、每天6小时计算),可集中或分散,可安排在第四、五学期。
3.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取得有关活动的评语、成绩并附实践报告,经导师审阅认可,计4学分。
4.对未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不能进入论文答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