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孝丁敬 学生通讯员 赵倩 田欣雨 徐静雯)七月流火,江城暑热正盛。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慧江城·现代交通编程课”成功入选武汉市仅17个且为我校今年唯一I类“爱心托管班”项目的喜讯传来,全院上下为之振奋。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怀揣着这份荣光与责任,组织全校9个学院近百名志愿者踏上了遍布武汉三镇、378个青少年空间的征途。从7月8日至8月15日,这场面向近两万名江城儿童的编程启蒙,在键盘的敲击声与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悄然编织起科技与梦想的纽带,为暑期的江城注入了一股智慧的清流。
从求知者到播种者:代码讲台前的华丽转身
讲台前的从容,源于幕后千百次的锤炼。开课前夕,学院团委书记陈孝丁敬在活动启动仪式暨志愿者培训会上掷地有声:“我们要用青春力量守护少年成长,更要用技术密钥点燃未来创新星火!”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的灯塔。
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吴可莹、李馨瑶、徐子俊、谭慧婷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昼夜不息,精心打磨出三阶递进式课程蓝图:“计算思维初体验”揭开电脑运行逻辑的神秘面纱;“探索AI深度”展示人工智能在武汉城市交通画卷上的生动应用;“编程筑交通”引导孩子们初步运用Scratch感受积木式编程的乐趣。
学院志协各部门如精密的齿轮般协同运转——教学点的路线规划、物资的精准调配、应对酷暑的周密预案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无虞。出发前夕,赵倩、田欣雨同学有序点验的身影,为这场爱心奔赴打下牢固基石。
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里,小学生骄傲地向小伙伴展示在授课志愿者詹婧琦指导下制作的作品,稚嫩的脸庞上写满成就感。这方寸屏幕间,悄然播下了科技梦想的种子。
这份快乐与成长,也深深感染了课堂外的守望者。多位社区青少年空间负责人反馈:“编程课成了最受欢迎的托管课程之一,孩子们课间还围着志愿者追问。”更有家长惊喜发现:“孩子回家就打开电脑,说要设计个等红绿灯的公交车给爷爷奶奶看!”
“每每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兴奋和喜悦,总有一股自豪感由内而外迸发出来,”志愿者胡畅课后感言,“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温情,从未在冰冷的代码间缺席。8月7日,普安青少年空间内,一堂寻常编程课因爱而升华——志愿者张嘉惠与伙伴们在温暖的烛光与稚嫩的生日歌声流淌,为托管班的双胞胎姐妹编织了一个难忘的科技生日庆典。科技的温度,在此刻触手可及。
比烈日更灼人的,是跨越12个行政区、378个青少年空间的迢迢征途。部分授课点往返行程接近4小时,蜿蜒的路线图织成一张覆盖江城的大网。在这张网上奔波的,不仅有授课的志愿者,还有默默守护这条“大动脉”的交通协调志愿者——谭淞元、杨进炫、傅艺超、薛世民。他们常常是最早出发、最晚归队的一批人。眩晕感在颠簸的长途中如影随形,但他们强忍不适,在摇晃的车厢里认真负责:规划最优路线、对接司机、确认各站点志愿者登车情况、处理突发延误。
学院关怀的关怀如及时雨,浸润着每一位奋战一线的志愿者。满载着清凉贴、小风扇、防暑药品的“清凉快车”穿梭于各教学点。大巴车司机目睹志愿者们每日辗转多个教学点的辛劳,课间疲惫小憩的身影,由衷感慨:“大学生们克服夏天各种困难,早出晚归,让人心疼又敬佩。”这是青春担当最真实的注脚。
归途亦是起点:将奉献刻入青春年轮
8月15日,载满收获与不舍的归程大巴启动。车厢内,分享感悟的声音此起彼伏。志愿者但佳书凝视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河,目光坚定:“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都值得铭记,这次活动的终点,正是下一次精彩的起点。我们教孩子用代码点亮红绿灯,他们却为我们点亮了服务社会的初心航道。”
回顾这场科技志愿行动的点点滴滴,那些闪耀的身影令人动容:吴可莹、李馨瑶、易宇轩、王萱协助老师精密编排378个教学点路线图、14个授课小组的每日授课安排,并与闫雅慧、龙星宇全程在线统筹,保障授课顺利进行;后勤“大管家”徐静雯、黄守妍保障所有教学点物资“零差错”精准分配;赵倩、岳倩协助各组宣传工作,记录授课过程中的美好瞬间;詹婧琦、张嘉慧、胡畅、汪绮梦、但佳书等志愿者从7月8日-8月15日全程参与本次授课,每人均完成56个青少年空间授课任务,服务时间超过224小时。
键盘声暂歇,余温犹在。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专业知识为桥,将数字时代的密码交到孩童稚嫩的手中。那簇在课堂上点燃的科技星火,已悄然蔓延,在童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生长出无限可能。每一行稚嫩代码背后,都是青春对社会的温柔致意,他们用行动证明:最动人的代码,永远书写在服务祖国、点亮未来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