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信息学科与管理学深度交叉融合的融通型学院,办学历史溯源于学校1978年成立的信息系。2010年,学校原信息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系与原安全科学管理学院合并组建了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后于2023年11月顺应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
结合国家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学校“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学院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智能基座为定位,在学科建设上积极探索,在学科布局上持续调整和优化,逐渐形成了“守正、融通”的学科发展理念和“创新、卓越”的人才培养思路,致力于培养基于信息学科与经、法、管学科深度融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就业质量一直位于学校前列,每年40%左右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研究生约300人。历经40多年建设,学院已经形成“重引领、强导师、全贯通、促融合”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齐备、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兼具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格局。在本科专业方面,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和“人工智能+会计学”2个双学位培养专业以及“信息安全”和“环境工程”2个特色专业;在学位授权点方面,学院现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现代技术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和校内法与经济学院联合共建的学校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合作开设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于2025年4正式获准招生,是学校首个理工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计算机科学”于2022年9月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1人,讲师29人,行政管理人员26人。在专兼职导师队伍中,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5人,合作导师40余人,并聘有湖北省产业教授2人、文澜讲座教授7人、文澜青年学者6人、合作导师45余人。
学院现有人工智能法商应用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有设施齐全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湖北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单位)、信息安全实验室(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安全与环境教学实验中心等教学与研究平台,建设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在国内金融、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安全环境等领域的数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设有实习实训基地。
近5年来,学院累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23项,其他各类横向课题百余项。在国内外各类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0余部。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首次开展学者学术影响力客观评价发布的“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中,我院有3人入选“高被引学者Top1%”(分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2人入选“高被引学者Top5%”(分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
学院每年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多项决策咨询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国内首部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应用的部门规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于2025年4月获中国气象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学院系统性地承担起科技论证、深入调研、专业咨询等一系列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推动了《办法》的顺利制定与完善。学院教师于2024年底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发送感谢信,感谢其在培训标准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提供的帮助,为该中心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贡献。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瑞典、新加坡、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人员交流,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签订了“3+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金融+管理科学等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并定期选派学生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留学游学。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继续围绕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学校学科特色,在人工智能、“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信息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与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以上文字更新于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