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孝丁敬 学生通讯员 赵毅飞 李梦茹)本次暑假,学院两支实践队伍分别深入用友网络和武汉部署高校开展“AI+会计”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他们既走进企业一线验证技术应用,也跨越多校交流探讨育人模式。这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实践队伍以实际行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财务管理的无限可能,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青春动能。
走进企业,探AI+财务前沿
6月下旬,“以智引财青年先锋队”社会实践队及团队指导老师陈孝丁敬走进用友网络湖北分公司,围绕人工智能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赵毅飞、余子烨、陈绪来、田馨语、夏鹤源均来自人工智能+会计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双学位实验班,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用友公司一直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公共组织应用与服务领域,历经37年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软件与智能服务提供商。用友网络湖北分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梁霏、与顾问总监刘轩佚、用友新道湖北分公司助理总经理王紫雨等人参与本次调研座谈。
座谈会上,用友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用友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布局与创新实践,展示了“YonGPT”等大模型在财务场景下的应用实例。团队详细汇报了自主研发的Bi-LSTM智能记账系统,重点展示多平台账单自动获取、智能分类与可视化分析等核心功能。调研紧扣团队在研的“Bi-LSTM智能记账系统”,结合企业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的丰富实践经验,从数据接入稳定性、分类精度优化、可视化分析、安全合规四个关键环节开展交流与验证。
基于本次调研成果,团队梳理了可落地的优化计划,包括补充账单导入的异常检测机制、优化分类模型参数、扩展分析模块的图表类型等,为下一阶段的迭代奠定基础,并在企业真实财务业务环境中对自主研发的Bi-LSTM智能记账系统进行了验证,全面评估其在账单导入、自动分类和分析展示等核心环节的表现。
本次走进用友网络湖北分公司的调研活动,使团队得以零距离学习“AI+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动态与落地实践。通过与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深度交流,不仅拓宽了对行业实际应用场景的认知边界,更精准识别出系统在稳定性、数据安全及可视化呈现等方面存在的提升空间。此次调研有效打通了从理论探索到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为团队后续研发锚定了清晰而具体的优化方向,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求真知,于需求中找答案”。
校际交流,寻育人创新路径
7月初,由乐莹、徐诗慧、都俊宏、任博宇、李梦茹组成的“智会先锋”社会实践队奔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聚焦“人工智能+会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开展深度调研与校际对话。团队成员深入各高校校园,通过结构化问卷与面对面访谈,系统收集来自学生和教师的一手数据与观点。
调研期间,团队在校园广场面向留校学生发放问卷,围绕“人工智能对会计职业路径的重塑”“复合型能力模型构建”等现实问题展开数据收集;同时针对会计、信息等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围绕“人工智能与会计课程融合”“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切反馈。
调研发现,受访高校已在教学中引入智能财务系统实训、大数据审计与财务机器人等前沿内容,部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推动教学场景与真实业务对接。然而,“跨学科课程知识衔接存在断层”“项目式学习资源供给不足”“校企协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瓶颈,仍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效的共性难题。
交流过程中,实践队与各校同学漫步校园,围绕“AI技术在会计核算、税务风控中的落地案例”“跨学科项目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话题展开自由讨论。团队分享了“基于AI的校园报销流程优化”等实践成果,也聆听了外校同学在“智能财务助力供应链成本管控”等企业实战项目中的经验,在开放、互鉴的氛围中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实践共识。
基于详实的调研数据与跨校研讨成果,团队系统撰写了《校际交流视角下“人工智能+会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专题报告,提出“共建跨校实践联盟、打造模块化课程资源池、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建设性建议。该报告融入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的切身观察与思考,旨在为新时代“人工智能+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份来自学生视角的实践参考。
两支队伍分别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广泛开展校际交流,从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共同探索AI赋能财务的实践路径。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人工智能+会计”交叉融合的理解,也有效检验和展示了学院双学位专业的建设成效。学院将继续推进社会实践与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持续推进双学位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更多兼具创新能力和扎实实践技能的复合型财经科技人才。
审核人:石龙
编辑:彭行